读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有感

日期:2024-12-23 来源:总部 作者:朱星宇 字号:[ ]

很久很久没有完整看完一本书了,本来今年计划是看两本书的,可已近年底,才看完一本,想写点什么,也想用一篇小感记录并激励自己阅读,去和更多有趣的事,有趣的灵魂,有趣的世界相遇,去跟随着作者们的笔触感受更多美好和更丰富的世间。
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是以一位年近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口吻,缓缓展开了一幅关于这个少数民族部落百年兴衰的自然画卷。读这本书断断续续有几个月,说实话看完的时候好像又已经不记得前面的细节了,这部作品跨越百年,我的阅读也跨越了百天,仿佛每天的那短短几页就是鄂温克族生活的一年,自己的偷懒又贴合了我们熟知的仙界一天,人间一年的传说,可能阅读的时光犹如在仙界那样美好。

读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时,自己也仿佛穿行在大兴安岭的深处,与驯鹿为伴,感受着自由的风,明净的月,泛光的河,倾听着妮浩萨满唱的那简单又神秘的“神歌”,萨满是部落中的精神领袖,拥有神秘的力量,妮浩萨满为了救治别人,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,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让人动容又不忍难过,她的每一次跳神,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,也是对自然的祈求与感恩。书中的天上人间之别很多,生死是那么自然平常,有的只有寥寥几字,可总让我的心紧紧的痛,可能是因为对自然充满崇敬,又对世间充满热爱。
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中,鄂温克族人以打猎为生,他们原始而质朴的生活方式深深触动了我:夜晚在希楞柱下仰望星空的宁静,狩猎时与驯鹿共同迁徙的艰辛,这些画面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,让人沉醉其中,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现代文明的冲击,现在的鄂温克族已是“尔滨”旅游的特色,驯鹿也成为了拍照打卡的宠儿,这个曾经繁荣的部落逐渐走向衰败,他们不得不面对与自然的疏离,与传统的断裂,以及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,我有些怀旧所以很不喜这种感觉,但这种冲突与融合是必然,既让人感到无奈,又让人看到生命的顽强与不屈,书中对于鄂温克族人面对生死、面对痛楚、面对有无的抉择的描写,更是让人深感震撼。
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的语言简单却深邃有力,总是能震撼到你内心深处最自然的感受,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、情感与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,无论是对于生死的淡然,还是对于爱情的执着,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力量,这种力量,来自自然,也来自人性。

读完这本书,我对于生命与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。鄂温克族人那种原始而质朴的生活方式,与自然显得那么和谐,让我看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最本真的关系。敬畏生命,尊重自然,感恩所有,这种精神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是珍贵的存在。同时,我也被书中人物那种坚韧不拔、顽强抗争的精神所感动,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,也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,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大的能力和格局,这是成长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和解的重要力量。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不仅是对鄂温克族历史的记录,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。

我相信,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,都会被深深打动;我希望,人到中年,继续自己的阅读之旅。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